水稻紋枯病又稱云紋病,俗名花腳稈、爛腳瘟、眉目斑,該病由立枯絲核菌侵染引起,在我國水稻產區普遍發生,輕者可造成葉鞘和葉片提早枯死,影響谷粒灌漿,形成大量秕谷,重者使水稻不能正常抽穗,甚至全株腐爛,使水稻結實率下降,千粒重減輕,嚴重降低水稻產量。 病害癥狀 水稻紋枯病從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生,一般在分蘗盛期開始發生,拔節期病情發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發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該病屬高溫高濕型病害,適宜范圍內,濕度越大,發病越重。葉鞘染病,在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浸狀邊緣模糊小斑,逐漸擴大呈橢圓形或云紋形;后期病斑中部呈枯白色或灰褐色,濕度大為深灰色,嚴重時數個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規則狀云紋斑。重病葉鞘常致其上部葉片發黃枯死。葉片發病,病斑也呈云紋狀,邊緣暗褐,發病快時病斑呈污綠色,葉片很快腐爛。嚴重時影響稻穗,穗頸、穗軸、穎殼等部位,初為污綠色,后變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也出現較多秕谷,千粒重下降。陰雨潮濕時,病部長出白色網狀菌絲,附著于組織表面或鄰近稻株之間,后匯聚成白色菌絲團,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脫落,成為下一季初侵染來源。 防治方法 清除菌源。打澇菌核,減少菌源,上年紋枯病發生的水稻地塊,要在春季稻田翻耕灌水耙地時,用細紗網或布網等工具打撈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帶出田外深埋或晾干后燒毀;防止病稻草或未腐熟的病草還田。 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群體通透性。根據水稻生育時期、土壤特點等,合理灌排,避免長期深灌造成的高濕環境。提倡“前淺、中曬、后濕潤”的用水原則,做到分蘗淺水、夠苗露田、曬田促根、肥田重曬、瘦田輕曬、長穗濕潤、不早斷水、防止早衰。科學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晚施氮肥,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后期不貪青。 藥劑防治。水稻分蘗末期為防治關鍵期,穴發病率5%或拔節至孕穗期發病率達10-15%,及時施藥。目前市場上可選藥劑有井岡霉素、甲基硫菌靈、己唑醇、氟環唑、噻呋酰胺、申嗪霉素、多抗霉素、井岡·蠟芽菌、肟菌酯·戊唑醇、苯甲·丙環唑等。注意在發病初期,對照標簽上使用說明及注意事項施用,噴霧時要把藥液噴到稻株下部,一般需連續用藥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