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遼源市龍山區許多鄉鎮溫室大棚內,處處是忙碌的身影,蔬菜大棚種植戶們正搶抓農時進行育苗,采摘園內工人們忙著蒔弄果樹…… 3月25日凌晨4點,龍山區工農鄉葦塘村4組蔬菜大棚種植戶牛彥軍夫婦,像往常一樣鉆進大棚,妻子熟練地采收生菜,用剪刀沿地割起,然后裝進箱內,丈夫則忙著把摘好的菜裝箱上車,收拾妥當后,牛彥軍便騎著三輪車,在晨曦的微光中駛向城區市場。 過去,牛彥軍只能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平平。兩年前,頭腦靈活的他決定回家建設溫室大棚,通過發展棚膜經濟增收致富,于是,一邊學習一邊嘗試,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牛彥軍從大棚種植“門外漢”變身成為“行家里手”。 “受疫情影響,蔬菜價格比往年低了一些,但是自己的種植經驗越來越豐富,產量也隨之越來越大,所以我對今年的收成非常有信心,往年收入五六萬,今年7萬元不成問題!”牛彥軍胸有成竹地說。 在龍山區,像牛彥軍一樣,通過發展溫室大棚過上好日子的農民還有很多。 驅車駛入工農鄉大良村,一棟棟整齊的大棚映入眼簾,工人們穿梭于柿子、草莓等大棚之間,忙著澆水、拔草、掐須打岔。 走進櫻桃大棚,雪白的櫻桃花朵簇擁綻放,主人田玉華戴著口罩正在為果樹授粉,望著一棵棵櫻桃樹茁壯成長,田玉華滿懷期待地說:“去年4月,我承包了村里的一棟大棚,開始種植櫻桃,經過近一年的精心‘照顧’,眼下,這些‘寶貝’長得都挺好,預計5月份櫻桃能成熟,游客就可以到這里來采摘了!” 隨行的大良村黨支部書記于長敏介紹說,2016年,村里積極向上爭取,一共流轉60畝土地建設了16棟溫室大棚,通過承包給合作社壯大村集體收入,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自從村里建了大棚,5組村民陳淑華便開始在這里打工,她說:“每天活兒不咋累,守家在地就能掙錢,真的很開心。” 近兩年,遼源市龍山區不斷加快棚膜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全區農業溫室大棚共有864個,占地面積757畝,溫室大棚已然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