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學習點燃夢想,重返家鄉揚帆起航。 4月20日,滿載著全省農民殷切的期望,我省青年農場主一行36人在省農委陽光辦副主任楊曉君、省農委陽光辦管理科科長何允華和省農委陽光辦鑒定科科長盛偉的帶領下,乘坐火車來到了浙江嘉興,參加為期五天的外省實訓。 楊曉君介紹說,青年農場主本身就是創新創業者,他們中涌現了很多創業典型,在黑土地上經營起各類企業、建立起各種產業的合作社、創建了各種類型的家庭農場,為社會創造了數不清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本次培訓希望通過再教育點燃他們二次創業的夢想,在成就夢想的同時帶動父老鄉親共同走上創業致富的道路。 博士學員指點迷津 朱博,一名來自通化市的學員,他從浙江大學畢業,農學博士。三十歲剛剛出頭,個子不高的他滿腹經綸。 本期學習班,因為這名學員的加入顯得緊張有序、生動有趣。“朱博是全省農場主的驕傲,他是惟一一名博士農場主,不但學員愛與他交流,老師也喜歡與他一起交流學習。”說起學員朱博,何允華一臉微笑。“我家是專業種植吉字號李子樹的學員,我叫劉翠蘭,來自吉林市。對于果樹的休眠期問題我一直拿不準,通過朱博的講解,這個難題徹底解決了”……“我叫李業秋,是來自撫松縣的學員,朱博真是見多識廣啊,我是從事農產品加工的農場主,關于山野菜的加工時機,我一直把握不準,朱博耐心地傳授我加工時機把握的常識,讓我受益匪淺。”“朱博沒有博士的架子,非常謙虛,他很樂于為我們付出。整個學習過程,我們有啥不懂的,他都主動給我們耐心講解。” 五天的學習參觀,朱博拍攝了學員學習的全過程,留下了珍貴的視頻和圖片。 學習的第三天,他在晚上的會議上,一個人解答了十幾名學員提出的生產問題,晚七點鐘開會,他一個人解答到十點半。第二天,朱博雖略顯疲憊,但親切依舊。 培養創業興業能力 “放眼嘉興農場,我們深感自己做得不夠好。這次培訓沒有白來,我真的改變了很多,格局放大了,視野拓寬了。我種植的草莓主要在當地銷售。同樣是種植草莓,這里不僅賣到全省、全國甚至國外,而且銷量也上去了。也要通過‘互聯網+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帶動更多的農戶發家致富……”長春市雙陽區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柏軍說。 青年農場主培訓與普通技術培訓不同,著重于經營管理、創業觀念上的培訓。 徐強是來自四平市鐵西區的學員,參觀完長興和平肥豬閣家庭農場回來途中,就合作社的發展,他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2016年,他利用在培訓中學習到的種植養殖業經營管理技術和互聯網銷售知識組建了線上銷售團隊,并與國內專業網絡運營公司合作,利用“互聯網+”銷售農產品。如今他線上銷售的農產品已遍及全國20個省、市及直轄市,并依托地區性網絡平臺在北京、天津、沈陽建立了綠色有機雜糧旗艦店,真正實現了線上指導線下、線下服務線上的銷售模式。 多年以來,像四平市鐵西區這樣大面積種植的糧食基地,開展植保防治卻是各自為戰,防控效果不理想,徐強一直在尋找破解之道。2017年,他在培訓班上結識了4名鐵西區同學,在考察農博會時見識了植保農用無人機防控設備后很快達成共識,共同出資組建了“鐵西區飛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并購置了10臺高性能無人機。據了解,每臺無人機每天可作業500畝地,每畝作業收費低于10元錢,作業效率是人工作業的5倍以上,不僅彌補了當地農業機械作業的不足,降低了人工成本,減輕了勞動強度,還提高了水稻、小麥、花生、玉米、蔬果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率。同時,無人機進入農村植保防治市場后,以速度快、效率高、噴藥效果好等特點深受農民歡迎。 帶動農戶共同致富 楊曉君說,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的目的,就是通過培訓指導、創業孵化、認定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蹤服務等系統工程,使青年農場主成為創業能力強、技能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現代青年農場主。 這兩年都說大田種苞米不掙錢。來自伊通縣的學員、村黨支部書記、家庭農場主胡長江卻不這么認為。他家承包了100畝旱田,種的全是苞米。那他怎么賺到錢呢?他說主要靠機械化節約種植成本。 胡長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程機械化種植既節約了成本也提高了產量,今年1畝地成本320元,地租400元,秋收后畝均收入960多元,每畝國家還給玉米生產者補貼140元,算下來畝均利潤近400元。” 今年年初,他在原來承包的100畝基礎上,又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了本組集中連片的203畝旱田,轉種水稻增加效益。由于去年玉米價格低,地租驟降,一般旱田今年每畝租金已降到了二三百元,他的租金高出市價許多,鄉親們也很滿意。 除自己流轉的土地外,胡長江還對本村和鄰村2300畝地進行土地托管,代耕、代種、代收,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和科學管理,每畝至少為農戶節約20元農機費成本。對貧困村民他盡量給予照顧,村民張大爺身有殘疾,他不僅無償給他代種了5畝多地,種子、化肥也只是按進價收費。“今年凡有比較輕松的活需要用工的地方,我都雇用本組60歲左右的農民干活,增加他們的收入。看著他們知足的表情,激發了我發家的動力,更有一種帶領鄉親致富的責任感。在陽光辦老師的幫助下,我編制了2018年發展規劃。我認為家庭農場主要敢于打破常規,改變傳統種植方式,不斷創新,實現規模化種植、科學管理才能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說起這些胡長江信心滿滿。 朱玉林的家鄉在輝南縣,他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以前在外地做工程,回鄉后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成立了玉林家庭農場。他說參加青年農場主培訓,不僅開拓了自己的思維,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這么多農場主在一起學習,還可以資源互補,他的家庭農場以后也要走合作社道路,并且已經申請了商標,準備發展特色種植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