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市大坡鎮西許村曾是有名的“牛糞村”,因為村里養牛戶多,產生的糞污無處排放,都堆在村頭巷尾,一到夏天臭氣熏天、蠅蟲亂飛。7月11日,記者走進西許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村道兩旁綠樹成蔭,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全然不見“牛糞”蹤影。 短短半年多,“牛糞村”是咋變干凈的?秘密是村里多了6個“發酵池”。記者在村頭采訪時看到,每個發酵池長約50米,寬3米,旁邊“堆漚發酵池”幾個大字非常醒目。時值盛夏,雖然池里已經裝有畜禽糞污,但空氣里聞不到一點腐臭味。 “這個發酵池處于村子的下風口,距離村民生活區500多米,底層鋪的是秸稈,養牛戶把牛糞尿直接倒到這個池子里,我們再加入益生菌和發酵劑,經過120天的發酵就成了有機肥,可以還田使用,這就叫‘種養廢棄物快速腐熟還田’。”說起這個“堆漚發酵池”的好處,西許村黨總支書記卞永超滔滔不絕。 王成輝是西許村的養牛大戶,家里養著近百頭牛,以前為了處理牛糞,他可沒少傷腦筋。“我這兒一年得產生四五百噸牛糞,以前就是找個地方堆著,半年或一年才能雇大車給拉出去,得花四五千呢!現在每天早晚各清理一次糞污,拉到村頭倒到漚肥池就行了。這就是家門口的有機肥廠啊!”王成輝說,“今年是頭一年漚肥,發酵好了,入冬前全部還田,能提升不少地力呢!”對這個家門口的“小肥廠”,王成輝贊不絕口。 “像這樣的秸稈糞污堆漚發酵池,榆樹市共建設了388個。”榆樹市畜牧業管理局副局長程立志介紹,下一步,榆樹市將在每個村建設1處堆漚發酵池,迅速推廣這種綠色循環模式。 投資建起發酵池并不難,但咋能管好呢?面對記者的疑問,卞永超說出了他們的招法:村里組建了28人的垃圾清運隊,1組2人1車,負責生活垃圾分戶收集、集中堆放,其中可降解垃圾運往發酵場混合發酵,不可降解垃圾由鄉鎮統一轉運處理。目前他們正在探索建立管護經費保障制度,并將其納入村規民約,引導農戶自愿承擔義務。 “堆漚池由村委會管理的,有機肥由村委會安排利用,也可以委托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或者專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機構,產生的有機肥歸其所有。”程立志解釋說,這些運營方式都在摸索中,目前已經在五棵樹鎮和弓棚鎮進行了試點。總之,要根據實際,一村一議。 北方冬季寒冷,這種模式可行嗎?“這種小規模的種養廢棄物快速腐熟還田技術模式,符合咱們這兒的氣候特點,發酵過程不受低溫限制,一年四季均可運行。”程立志解答了記者的疑問。 “目前我市有規模以下經營性養殖主體20多萬戶,存欄量655萬頭標準豬。這一模式的推廣,將有效解決畜禽養殖帶來的污染問題,同時也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找到一個突破口。”長春市畜牧業管理局畜牧處處長侯博做了總結。 成堆的有機肥正在發酵中。 李成偉/攝 短 評: 內外兼修 方能容顏永駐 張建華 很難想像,叫了多年的“牛糞村”,短短半年就換了容顏。這個蛻變,來自一個新的綠色循環模式,它像變魔術一樣,讓垃圾、糞便成了田間的寶貝;來自一種新的鄉村環境治理方式,即以農戶為主體的分類收集保潔;來自一種新的鄉規民約,改變原有的生活陋習。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硬件設施的投資,更是一次內外兼修、因村制宜治理方式的變革,是一次傳統觀念的凈化,讓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麗生活這“三美”融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由“一時美”變成“持久美”,讓美麗鄉村容顏永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