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在時代的浪潮中,吉林永吉經濟開發區應運而生。自 1999年創立以來,它如同一顆璀璨明珠綻放華彩,在奮進中強勢崛起。 作為永吉縣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創新試驗田,永吉經濟開發區以拓荒者的無畏精神,鑄就了一座跨越發展的產業新城;以創業者的熾熱激情,譜寫了一部銳意拼搏的輝煌篇章。建區 25 年間,開發區以全縣 0.2%的土地、3%的人口,創造了全縣 26%的地區生產總值,已然成為永吉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載體、創業創新的重要渠道和縣域經濟的強力增長極。不僅如此,還榮獲吉林省省級開發區唯一“綠色園區”的殊榮,成績斐然。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的入駐,更為開發區在產學研用方面增添了顯著優勢。 一組數據,令人心潮澎湃、深感震撼:2024 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相較于 1999 年增長 19 倍,年均增速達 12.5%;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長 48 倍,年均增長 16.8%;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 48 倍,年均增長 16.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23 倍,年均增長 13.3%;財政收入增長 103 倍,年均增長 20.4%。此外,區內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20 戶,國家級“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業 2 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20 戶。永吉經濟開發區正以昂揚之姿,闊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抓招商引項目,奏響產業發展“奮進曲” 近年來,永吉經濟開發區秉持“產業興則園區興”理念,實施“項目立區、工業強區、服務業興區”戰略,深耕招商,著力產業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速龍頭企業培育。圍繞裝備制造、新材料、醫藥健康主導產業,繪制產業鏈招商地圖,推動產業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引進高新裝備產業園等項目,延伸裝備制造產業鏈;依托資源優勢,引入半導體硬質碳纖維保溫材料制造建設等項目,促進產業高端補鏈;聚焦醫療器械等行業,招引相關產業項目。支持瑞爾康等企業擴產擴能,該企業已成長為東北三省最大彩色軟性親水眼鏡生產基地。 建設產業發展基地。按照“一區多園”和“區中園”思路,累計投資 13 億元,建成 5 個特色產業園區,形成“一基地四園區”項目承載平臺,占地 42 萬㎡,建筑 31 萬㎡,擁有廠房 29 棟。此模式使企業輕資產投入,資金集中于生產、研發,以存量換增量,促企業轉型升級,深受企業青睞。永吉經濟開發區正以產業高質量發展之筆,繪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偉畫卷。 重創新促轉型,注入產業升級“催化劑” 永吉經濟開發區以創新力為高質量發展核心動力,聚焦主題,用“優、轉、促、育”四字訣寫好創新驅動文章。 優平臺,投資13億元建“一基地四園區”承載平臺,便利人才創新創業。轉成果,促園區企業與高校開展戰略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轉型,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2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0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2戶,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起到龍頭引領帶動作用。育人才,促園區企業與院校合作,開展培養活動,利用平臺優勢為職工提供培訓課程。開發區以此四字訣,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環境強服務,繪就宜居宜業“新畫卷” 建區 25 年來,永吉經濟開發區實現“八通一平”,具備吸納、承載各類企業發展的條件。開發區立足“二次創業”,以基礎設施建設破局,以優化營商環境為要,構筑堅實發展平臺。 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方面,投資 1.39 億元,打造“花園式”工業園區,在道路及配套工程、路面改造、景觀綠化等方面成效顯著;投資 795 萬元建設公共停車場,緩解員工停車難題;投資 53.6 萬元建設公交站亭,解決員工通勤問題;投資 7300 萬元建設變電站,提升電力供應與保障能力。整體環境與品位大幅提升,承載與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優化區域營商環境方面,開發區不斷優化服務手段與標準,為企業提供“全程式”“保姆式”“一站式”服務,讓企業辦事便捷舒心。樹立全員大服務理念,選優配強干部,落實“無事不擾、有呼必應”服務理念,為企業和項目配備專人,實施全員服務行動。精準解決企業難題,建設人才公寓,為人才提供良好居住環境,助其融入、扎根企業。助企降本增效,促進企業協作配套,降低物流成本,開展產品配套對接活動,形成“產業鏈互補、供應鏈互銷”模式。 永吉經濟開發區將持續發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區域繁榮貢獻力量。 優體制促改革,釋放高質發展“新動能” 永吉經濟開發區將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推動園區發展的關鍵,構建靈活實用的管理運營機制,致力打造改革樣板。 開發區聚焦經濟發展主業,施行創新發展改革,剝離社會事務,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實現園區物業統一管理,使其日趨規范。 區內凌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現卓越,作為國內首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主營產品達國際先進水平。公司建立科技創新平臺與重點實驗室,通過技術研發創新實施刀具技改擴能。 潮平岸闊,奮楫前行。立足新起點,永吉經濟開發區堅定推進工業強區戰略,秉持“務實創新,勇爭一流”精神,筑牢工業強縣主陣地,鑄就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持續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初審:張立蘊 復審:石 巍 終審: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