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鄒松霖考入鎮賚縣人民法院,成為了一名司法警察。入職后不久被分派到鎮賚縣嘎什根鄉于家圍子村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任鄉村振興指導員,這對他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心中既有憧憬,也有忐忑。 第一份囑托 秋風習習啟新程。在一個天朗氣清的午后,鄒松霖帶著沉甸甸的行囊來到了村中。 “往后幾年,都得住在這兒了。一開始可能不習慣,慢慢就適應了。也不需要啥豪言壯語,就先把心沉下來,從小事兒做起,讓村里的人打心眼兒里覺得你能帶他們過上好日子。”這是村干部給鄒松霖的第一份囑托,樸實無華,卻又發人深思。 從“一個人”到“一村人”,鄒松霖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第一份培訓 初來乍到,對一切還很陌生。聽說縣鄉兩級開展了“駐村干部培訓課”,鄒松霖便踴躍參與、認真聽講,立志當個“好學生”。 培訓中,鄒松霖逐漸對自己的日常工作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參與村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如修路、修水渠、植樹等;開展“防返貧監測”月排查,走訪低收入農戶,宣傳惠民政策,解決實際困難;協助村干部、村輔警處理突發事件,化解矛盾糾紛;提供“領辦代辦”服務,幫助村上的孤寡老人代繳醫療保險、水電費等;聯系包保部門開展“送溫暖”活動,為村民送去生活物資;結合村情實際制定完善“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深知,想要做好這些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的工作,必須要為自己培養一種“日進有功、久久為功”的精神品格。于是,在接下來的兩年多里,披星戴月、風吹日曬,與村干部共同努力,落實落細各項惠民政策。 轉眼到了2023年末,于家圍子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16801元,相比于2021年末增長了24%。 第一次入戶走訪 首次和村干部一起入戶走訪時,他只知道拿著本子拼命記錄,以此來掩飾自己的“茫然無措”。一方面,缺乏在農村開展工作的實際經驗,摸不清門路;另一方面,也擔心村民不信任我這個年輕的“指導員”。 村干部見狀,耐心地叮囑他:“每次走戶之前,多跟村干部了解每家每戶的情況,就知道聊啥了。家里有孩子的,問孩子上學有沒有困難,家里有病人的,問看病報銷手續完成沒,還有屋頂漏雨、窗戶漏風、飲水、秋收等生產生活方面,總之,要主動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秋去冬來春又至,鄒松霖踏破鐵鞋,虛心取經,叩響了全村380多扇門,與1000余名群眾“促膝長談”,共話發展良策,為村民解決了生產生活問題210余個。 第一次化解糾紛 作為一名村級網格員,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就有鄒松霖的身影。 記得第一次和村輔警一起到村民家中調解糾紛時,鄒松霖還是個“生瓜蛋子”。當時,村民崔某和孫某吵得不可開交,起因是孫某在給自家的玉米地噴灑農藥時,不小心毀掉旁邊崔某地里種植的藥材。 “小孫,這次咱們該賠錢就賠錢,下次再打藥時,可得跟臨近地塊的鄉親提前打好招呼,做好防護措施,都是辛苦種的苗,毀掉多可惜。” “老崔,小孫歲數小,他種地、打藥的經驗不足,今后你可得多教教他!他已經答應賠錢了。” 就這樣,鄒松霖和村輔警你一言、我一語,直說得口干舌燥,耗時一中午,終于平息了這場爭端。 后來,隨著調解經驗日漸豐富,鄒松霖變得越來越“愛管閑事”,時而站在苞米地里與老鄉閑聊,時而坐在炕頭上跟群眾“掰餑餑說餡”,真是不拿自己當“外人”了。 截至目前,他已參與調處矛盾糾紛90余起,為基層治理工作貢獻力量。 時代楷模黃文秀同志曾說:“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 在于家圍子村這片沃野間,鄒松霖不斷汲取基層厚土的養分,努力扛起鄉村振興的重任。始終牢記入村第一天收到的那份囑托,沒有豪言壯語,唯有埋頭苦干,從未好高騖遠,唯愿厚積薄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