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欲遠,夏將至。 芳菲四月,走進舒蘭市吉舒街道曙光村,一排排蔬菜大棚在陽光下閃耀著銀光,大棚內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藤蔓,各個圓潤飽滿。村民忙著采摘,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種植戶王君波家的大棚里擠滿了人,有來聽教授種植技術的,有采摘的,有拍照的。王君波看著長勢喜人的西紅柿,算起了收入賬:柿子每斤20元,一棚的收入十四五萬元,3棚柿子收入近50萬元。 村民沈翠文多年種植長麻溝傳統品種“麗春西紅柿”,成熟后形狀各異,呈現出尖圓型、扁圓形或帶有癟孔,綿軟起沙,酸甜可口,深受消費者喜愛。由于管理科學,沈翠文種的西紅柿成熟早、個頭大,每年4月中旬就能搶“鮮”上市。沈翠文說,曙光村西紅柿受到消費者喜愛,最主要原因是品種優良,引用山泉水灌溉,不使用農藥、催熟劑、化肥,依靠傳統種植和自然成熟,最大程度保持了西紅柿的原生態品質、口感和營養。 村民婁建雨家的3棟大棚種植“鐵皮西紅柿”,他正在和愛人劉霞忙碌著。婁建雨介紹,預計今年西紅柿產量在3萬斤左右,銷售可一直持續到7月初。“現在基本都是預售,市民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訂購,我們送貨上門。”劉霞高興地說。 西紅柿是曙光村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通過這項產業,全村人均收入達萬元。這一切,緣于基層黨組織發揮的帶富作用。 村黨支部書記楊忠宇告訴記者,曙光村有30多年的西紅柿種植歷史,起初雖然是零散種植,但品質良好、名聲遠揚。為改變村民收入低、無產業的狀況,村黨支部經過黨員大會研究,確定把西紅柿作為全村的主導產業。 產業要發展,黨員必須帶頭。村里聘請了種植專家到村里為全村黨員傳授種植及管理技術后,再由每名黨員分片區指導村民,實施統一管護、專業種植、規模化發展模式,持續做大做強種植規模,同時確保村民的經濟利益。 “抓產業的落腳點,就是要助推村民脫貧致富。”楊忠宇說,抓住西紅柿產業發展不放松,做大做強西紅柿產業,讓村民實現增收目標,是曙光村歷屆黨支部的目標和任務。如今,曙光村長麻溝屯40多戶農民種植西紅柿,有日光溫室26棟、普通鋼筋大棚80棟,預計年產值1000萬元。 “下一步,我們要依托長麻溝西紅柿產業園區創建美麗庭院示范點,形成整體布局合理、美觀的采摘休閑農家小院。形成集生產基地、營銷平臺、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從而推動種植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吉舒街道黨委書記張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