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傳承,往來成古今。 在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橫山腰鼓有著“逢年必鬧,遇節必舞”的說法。 “我們橫山人愛打腰鼓是出了名的。逢年過節、嫁娶慶典,都少不了要鬧騰一番,腰鼓手們一旦躍上場子,比不出個高低決不下場。”提起橫山腰鼓,當地老百姓總會自豪地豎起大拇指。 橫山老腰鼓,陜西省橫山區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橫山腰鼓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按表現形式可分為小場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種類型。 流傳在陜北地區的橫山老腰鼓又稱“文腰鼓”,是現存唯一的老腰鼓,其產生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它主要分布于橫山區的蘆河川、小理河川、大理河川、黑木頭川流域,而以南塔鄉張村地村、黨岔鎮南、北莊村最具代表性。 6月28日晚,在衡山區黨岔老腰鼓基地文化館,上演著一場獨具特色的老腰鼓表演。舞姿騰挪跳躍、輕敲慢打、熱烈奔放、柔和靈巧,鼓點清晰,打法多變,舞出了黃土地上陜北人民肆意灑脫的精神風貌。 此次演出團隊以老年人為主,隊伍中一張年輕面孔吸引著記者。他叫劉利軍,今年35歲,是土生土長的南莊村人。 黨岔老腰鼓是橫山老腰鼓的重要一支,是鑲嵌在陜北黃土高原上的一顆璀璨的民間文化瑰寶。劉利軍不僅自己愛好老腰鼓,也教自己的孩子跳。他說,這是一種陜北精神,一種文化傳承。 “橫山老腰鼓”就是陜北大地上最雄性的吶喊和狂飆。“打橫山老腰鼓,一定要有架勢,要豪放,要打出精氣神。”表演團隊中73歲的任德明激動地說。 據了解,橫山老腰鼓同時也保持著原生態的打鼓技法,在服裝、道具、扮相、舞蹈動作等方面都極具特點,顯示出豪放、喜悅、幽默的藝術風格。2008年6月14日,橫山老腰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橫山人是聽著腰鼓聲長大的。近年來,橫山區堅持傳承與保護并重,加大了橫山老腰鼓的研究和保護,充分發揮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和文化站的作用,培育新時代橫山老腰鼓傳承人。同時,結合“橫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品牌活動,將橫山老腰鼓作為重要的一項內容來抓,真正讓非遺項目融入課堂,成為校園特色,推動從“非遺進校園”向“非遺在校園”轉變。 “從小就看長輩們打腰鼓,特別是逢年過節,村里組織表演,大家聚在一起特別熱鬧,那時候我就開始喜歡腰鼓了。”黨岔中學初二學生孫宇亮說,學校成立腰鼓社團,馬上就報名參加了。想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老腰鼓,當好“小鼓手”,把腰鼓文化發揚光大。 鏗鏘激越、奔放有力的老腰鼓表演,是橫山人民的精神食糧,也是意氣風發、積極向上的精神體現,充分顯示出陜北人既剽悍威武又憨厚樸實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