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松縣仙人橋鎮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多元發展”的思路,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經濟保障。 堅持黨建引領,夯實發展根基。充分發揮鎮、村兩級黨組織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形成鎮黨委統籌部署、班子成員幫扶推進、包村干部協調細化、村黨組織書記一線落實、村民集體監督的五級聯動機制,幫助各村黨支部理清發展思路、謀劃產業發展。立足“黨建+產業發展”模式,通過以黃家崴子村、河北村等4個村為中心,形成以強帶弱、以大帶小、以富帶貧、以中心村帶動周邊村的抱團發展優勢,加強產業聯動達到雙贏效果。積極推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重點支持3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產業,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堅持因地制宜,激發發展活力。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突出資源稟賦和地方特色,培育主導產業和知名品牌。黃家崴子村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厚重的紅色文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瓜果種植和紅色研學旅游,年純收入超過80萬元。此外,各村不斷豐富集體經濟增收形式,讓生豬、肉牛、中華蜜蜂、梅花鹿養殖等產業成為集體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有效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全鎮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42個,年經營性收入突破200萬元。 創新發展模式,拓寬發展路徑。依托項目帶動,打造集體經濟發展“新引擎”,積極打造以廟嶺、東嶺等崗嶺村為主的農畜牧業綠色產業發展帶和以大青川、河北等沿河沿線村為主的紅色研學、溫泉康養、生態體驗為主的產業融合發展帶。堅持分類施策、方式靈活的原則,盤活閑置的耕地、房屋等集體資源和資產,通過租賃、自主經營等方式開發利用,持續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和實現形式,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等經營主體,發展本村特色種養殖業,提供農資、人力資源等生產生活服務,推動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實體化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