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腐爛病又稱臭皮病,各梨園均有發生,一般危害沒有蘋果腐爛病嚴重,個別品種發病較重,如蘋果梨受害較重,但是病斑蔓延速度很慢。 梨腐爛病的癥狀是發病部位主要在主側枝及樹干南面、西南面及丫叉部。發病初期病部腫起,水漬狀。呈紅褐至褐色,常有酒糟味,用手壓有汁液流出。后漸凹陷變干,產生黑色小疣狀物,樹皮隨即開裂。病菌侵入的深度隨枝齡而異,一般1-2年生枝被侵害后可達木質部,多年生枝干受害后,一般不爛到木質部,刮治時要注意深度。 該病的發生規律春季發病多,蔓延快,秋季發病略輕,夏季一般不發展,病菌在舊病疤上越冬,春季3月下旬氣溫升高時開始活動,使舊病疤擴大,同時產生新病疤,病菌借雨水傳播,從傷口侵入。發病輕重與管理和品種的抗病性有重要關系。 防治方法:加強管理,合理修剪,控制產量,增施糞肥,防治病蟲,增強樹勢,提高果樹的抗寒能力。特別應該注意的是蘋果梨修剪時去除上一年剪口下的枯樁,使其盡快愈合;及時刮治。刮治時要注意皮層沒爛透的不能刮到木質部,但病部周圍的健皮要刮去1厘米左右寬,以免殘留病菌再蔓延。刮后病部涂以殺菌劑消毒,常用消毒藥劑有:腐必清10倍液、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波美5度石硫合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