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南縣西南岔村農文旅融合發展觀察
牛志鵬 本報記者 吳連祥
鄉村名片
西南岔村位于輝南縣石道河鎮西南部,轄3個自然屯、453戶、1170人,村域群山環抱,河溪縱橫,山林、土地、水利資源豐富。近年來,這個村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修復打造紅色景觀景點,推動農文旅融合并進,發展特色產業,加快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立足長遠籌劃,建設和美富裕鄉村;利用紅色資源,修復打造景觀景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憑借生態資源,種植優質高效作物,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輝南縣石道河鎮西南岔村以生動的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振興之路。
建強基礎設施 環境面貌煥新
繁花錦簇,綠草如茵,街路整潔,庭院清爽,一步一景,入目皆畫……走進西南岔村,一幅幅別具風情的“龍崗山居圖”不斷映入眼簾。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遵循這一理念,村黨支部、村委會立足長遠發展,制定村屯發展建設規劃。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支持,建設完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近幾年,全村修筑入戶水泥路1萬平方米,新建維修邊溝3600延長米,建設玉米集中存放棧倉5000平方米,由村里負責管理;彩繪墻體1300延長米,宣傳新發展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409平方米黨群服務中心(村部),內設辦事大廳、文化活動室、衛生室,改善了辦公服務環境。修建文體活動廣場5個、6000平方米,使村民健身、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為韓家街屯新建彩鋼房140個,平均面積20平方米。拆除破舊棚廈300個,改造杖墻7000延長米,翻新大門117個,新安裝路燈165盞,粉刷墻體及房屋100萬平方米,鋪設草坪1200平方米,村容村貌全面煥新。
為了銘記歷史,留住鄉愁,請來上級領導和專業人員幫助籌劃設計,建設鄉村記憶館(村史館)。村里廣泛征集各個時期的照片、文物、傳統農耕物件,收集整理歷史資料,精心布展,利用聲光電技術,講述西南岔村的“前世今生”,觀后令人流連忘返。
2023年,西南岔村被上級評為“百村提升”千村示范村。
弘揚抗聯精神 打造紅色景觀
西南岔村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厚。在烽火連天的抗戰年代,這里留下了東北抗日聯軍不屈不撓、前赴后繼、奮勇殺敵的遺跡、遺址。為了弘揚抗聯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村兩委積極爭取上級機關、單位支持,立足前瞻,精細規劃,開展紅色景觀、景點修復和建設。
遵循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設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道河抗聯紀念館、抗聯文化中心的基礎上,依托環村石道河堤壩,修建環屯河壩路1200延長米,沿路修復建設抗聯小菜園、露營基地、狀元石等景點景觀。與河壩路銜接的是400延長米的防腐木棧道,在棧道對面的山頂,復建堪稱“抗聯第一哨”的炮臺遺址,抗聯戰士“夜襲韓家街”的戰斗故事便發生于此,這里還流傳著“夫妻樹”的動人傳說。
按照還原歷史,激勵后人的原則,復建抗聯石道河子會議遺址、密營遺址,建設抗聯飯堂,抗聯民宿、密營遺址等設施,讓游客在就餐住宿的同時,追憶崢嶸歲月,銘記革命先烈。
“研發”特色項目 豐富旅游業態
基礎設施越來越好了、紅色景點景觀建起來了,如何把游客留在鄉村,吃住玩“一條龍”?
村兩委一班人不等不靠,迎難而上,借鑒各地成功經驗,因地制宜“研發”打造特色項目,延伸服務鏈條,優化服務措施,加強宣傳推介,使“西南岔旅游”知名度持續攀升,前來觀光游覽的游客與日俱增。
根據青年消費群體的需求,在河壩路南部建設特色田園綜合體。引進第三方經營,服務項目涵蓋“星空酒吧”、燒烤營地、野外露營、篝火晚會等。游客不僅可以參加尋找寶藏游戲,觀賞抗聯情景劇,認領共享菜園、果園,還能在美妙音樂旋律中,品嘗柳條大肉串、“鐵鍋燉”“石道河燒烤”等特色美食,盡情享受現代生活的美好。
為了留住游客,村兩委引領帶動村民開辦民宿,完善生活設施。同時,成立游客服務中心,規劃建設停車場。協調有關部門改造升級了供水、供電和通訊設施。
吃在西南岔村,每一道菜都散發著大自然的香氣;住在西南岔村,靜臥民宿聽風聲聞蟲鳴,可讓心靈更加寧靜放松;游在西南岔村,觀抗聯遺址遺跡,賞如畫山水,激發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如今的西南岔村,已成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打卡地”。
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村民增收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秉持這一理念,村黨支部、村委會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大事來抓,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和土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植和庭院經濟。
為了給村民趟路子、立標桿,村領導帶頭發展藍莓、平歐大果榛子種植,領辦創辦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使村域經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截至目前,全村藍莓種植面積達到300畝、樹莓擴大到20畝,大榛子發展到400畝。
西南岔村與享有“龍崗畫苑”美譽的四方頂景區為鄰,每到旅游旺季,游人、車輛川流不息,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商機。村兩委因勢利導,積極引導扶持農民借“景”生財,發展服務業。在村兩委的倡導下,一部分頭腦靈活的村民加工制作大煎餅、粘火勺,開辦餐飲、農產品銷售等網點、門店,加快了增收致富的步伐。
為了盤活村集體資產資源,村兩委認真開展清收冊外地等“三資”管理工作,已清收冊外地 784.8 畝,使村集體資產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實現保值增值。
錨定目標再出發,篤行實干向未來。談起今后發展,村黨支部書記徐鳳芝語氣堅定、信心十足:“我們將繼續完善設施,提升服務水平,打造更多更好的特色項目,讓游客有更新更好的體驗。”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