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主嶺市的廣袤土地上,懷德法庭如同一座堅實的法律堡壘,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和諧與安寧。盡管僅有8名員工,但他們的業務范圍卻廣泛覆蓋了3個鎮、122個行政村,惠及22萬人口。多年來,懷德法庭始終秉承“奉獻社會、造福于民”的宗旨,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強化服務質量,為當地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懷德鎮是當地經濟重鎮,轄區大,商戶多。懷德法庭始終堅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主動靠前服務,止紛于訴前,讓企業安心扎根,專心發展。定期開展“法企同行”法律服務活動,到企業走訪調研、進行普法宣傳,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幫助企業防范法律風險,努力打造多元化、專業化、常態化的法律服務機制。“抓前端、治未病”,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今年當地建高速公路,由于雨水較大,農民唐某兩棟大棚被水淹,唐某又打算起訴高速公路。法官現場勘查,走訪種植戶,向村書記了解情況,對損失情況有一個準確的數據,對因果關系也進行了確認。最后在訴前促成雙方和解,并督促高速公路修建排水涵洞,避免矛盾年年發生。 家好鄰好則社會安好。懷德法庭結合工作實際,推行“家事助理員+巡回審判”工作機制,聘任鄉鎮干部、村干部、鄉賢作為法院家事助理員,多元化解、就地化解一批家事糾紛、鄰里糾紛。 從“坐堂辦案”到“巡回審判”,不斷優化“家門口”的司法服務,讓審判工作“走出去”,切實做到“哪里有群眾需要,司法的腳步就走向哪里”。老農民計某向法庭訴求,要求兒子盡贍養義務,廳長王銳一連四次登門調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后做通了其思想工作,每月承擔500元的贍養費。 懷德法庭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著力優化鄉風民俗,依法治理天價彩禮、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不良習俗,推動移風易俗。在審理何某與吳某離婚糾紛一案中,調解員惠玉坤仔細研究案件內容,和當事人溝通了解情況,不厭其煩,二人打開心結,至此,一起摻雜著情感、金錢糾紛的離婚案件順利調解,達到了案結事了的效果。運用調解技巧,“背對背”了解糾紛細節、“面對面”明確矛盾焦點、“心連心”釋法明理解紛,“對癥下藥”,起到良好的以案釋法效果。 發揮法庭普法陣地作用。懷德法庭兩名法官分別到所擔任法治副校長的學校,針對未成年人保護、防止校園欺陵、防范詐騙、違法犯罪危害等方面進行了宣講。六一期間邀請幼兒園師生參觀法庭,講解法庭的職能,進行安全教育講座,開展模擬法庭工作。以專業力量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 “‘定制服務’體現出‘腳下有泥、心中有民’。為當事人解決糾紛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訴訟服務,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便民、利民、惠民,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和滿意度。 初審:張立蘊 復審:石巍 終審: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