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水稻“兩減”綠色栽培技術是指在蘇打鹽堿地稻作區推廣化肥和農藥減量施用的一種水稻綠色栽培技術。近年來,農民為了追求水稻高產,肥料投入量越來越大,病蟲草害防控也過度依賴化學農藥,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費。鹽堿水田氮肥利用效率只有25 %左右,農藥利用率不到30 %。所以過量施用化肥或農藥,不僅增加水稻的種植成本和食品安全風險,還會導致過量的化肥和農藥流入環境,并以多種形式影響著其他動植物、水體、土壤、大氣質量和人類健康。因此,推廣水稻“兩減”綠色栽培技術勢在必行。 (一)適宜區域 吉林省西部松原、白城稻作主產區。 (二)技術要點 1.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盲目引種、跨區種植,每年因盲目引種失敗而導致減產的事件時有發生。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每年春季適時發布《吉林省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建議根據所在稻作區域正確選擇生育期適宜的水稻主推品種,并在信譽度較高的經銷商處購買質量檢驗合格的種子。 2.培育壯苗 俗話說“秧好半年糧”。培育無病壯苗是實現鹽堿地水稻高產的前提。鹽堿地水稻育苗的成敗在于立枯病的防控,育苗階段要特別重視床土pH全程調節,播種后床土的pH 4.5-5.6,秧苗3葉齡以后最好不超過pH 6.5為宜。此外,在秧苗管理上盡量少澆水,防低溫寡照,早練苗,巧通風,防止晝夜溫差過大。 3.改良土壤 良好的土壤質量是水稻高產的基礎。對于開墾多年的老稻田要利用有機培肥或秸稈還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質量,一般可以減少10 %以上的化學肥料投入。對于新墾的鹽堿水田,特別是重度鹽堿地新墾水田,必須重視改土,即要首先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消除鹽堿障礙因子,提倡在土壤改良的基礎上種植水稻。改土技術操作可參照《鹽堿地以稻治堿改土增糧關鍵技術》實施。 4.減量施肥 近年來,吉林西部水稻的施肥量普遍過大,特別是新墾鹽堿水稻由于氮素過量,加之鹽堿障礙嚴重,貪青晚熟和倒伏現象比較普遍,無法適時收獲,導致大面積減產,出米率下降。而在優質食味米生產稻區,常常由于品種生育期過長,加之氮肥使用過量,倒伏現象更嚴重,食味品質無法保證。為此,根據中科院大安堿地生態試驗站多年研究成果,在保證產量持平或略有增加的前提下可采取以下簡便做法實現減量施肥。 目前常規施肥量為:①施純N 190-200 kg/hm2,P2O5 80-90 kg/hm2,K2O 80-100 kg/hm2;②磷鉀肥100 %作基肥施用;③氮肥分期調控,氮肥分為基肥40 %、追肥60 %分2-3次施用。研究表明,鹽堿地水稻后期追肥可以在此基礎上可以減少10 %-20 %的氮素,同時適當補充添加鋅肥20 kg/hm2和硅肥100 kg/hm2,一般對稻谷產量沒有顯著影響,并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質和食味值。 5.綠色防控 吉林西部有良好的光溫條件,氣候少雨干燥,不易發生稻瘟病,有利于綠色水稻生產。對于病蟲草害可采取農藝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進行綜合防控,可減少化學農藥的投入,具體操作技術可參考本書相關技術實施。 6. 適時收獲 可參照本書《鹽堿地以稻治堿改土增糧關鍵技術》實施。 (三)注意事項 1.正確的水稻生產不應追求所謂的最高產量,要根據開墾年限或鹽堿化程度的不同,結合測土診斷,因地制宜地減少水田化肥與農藥用量,重視提高產投比。 2.不同的水稻品種耐肥力不同,耐肥力較弱的品種氮肥如果施肥量過大極易引起倒伏,嚴重影響當年水稻產量與品質,要重視因種施肥。 3.氮素過量或施用時期不當可引起水稻貪青晚熟或倒伏減產,嚴重降低水稻的食味品質,要生產高質量的優質米必須提倡減氮減藥綠色栽培。
推廣單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吉林大安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 聯系地址:長春市高新北區盛北大街4888號 郵政編碼:130102 聯 系 人:劉淼,梁正偉 聯系電話:0431-85542334,85542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