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午,白山市渾江區江北街道三工地社區,外賣小哥坐在寬敞明亮的大廳里喝著水,一旁的微波爐里正熱著他從家里帶來的飯菜,準備吃完午飯繼續為客人送餐。 搬到位于濱江綠苑附近的新家后,江北社區結束了在外“租房”的窘境。60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里,舞蹈室、會議室一應俱全,居民自發成立了兩個合唱團,每天下午自編自演一些節目,社區里時常傳出他們的歡聲笑語。 黨建聯盟,強化駐街單位“一家人”“一家親”的理念 “因為環衛工,城市更加清潔、美麗;因為外賣員,居民飲食方式更加便捷、靈活;因為交通警察,道路井然有序,人們出行暢通無阻。”渾江區總工會副主席楊作軍說,為了給戶外勞動者搭建便捷舒適的服務平臺,作為黨建聯盟成員單位,渾江區總工會與江北街道多次開展服務活動,受到廣泛好評。 近期又共同打造了三工地社區戶外勞動者驛站和青山湖社區戶外勞動者驛站,在服務站為勞動者設置了飲水機、應急藥箱、微波爐、休息桌椅等服務設施,真正把服務站建設成為戶外勞動者臨時休息的“歇腳點”、服務職工的“愛心站”、聯系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把更多關懷送到戶外勞動者身邊,切實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為改變以往街道和社區黨組織與駐街單位“單線聯系”、統籌協調功能不強等困境,進一步加強街道、社區與駐街單位融合交流,更好地發揮轄區多元治理主體的參與熱情和積極作用,江北街道在上級組織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成立了“黨建聯盟”,以“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民主協商、共建共享”作為工作思路,探索開展了“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吹哨報到、四社聯動、物業業委會黨建”等多項區域化城市黨建模式,推動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實現新提升。 “作為江北街道黨建聯盟單位,我們始終秉承共筑共建,合力服務轄區居民的理念,在三工地社區建立了消防科普E站,能夠讓居民了解更多消防知識,組織轄區居民零距離體驗消防、接觸消防。在模擬滅火互動體驗區,居民可以通過手持真實的滅火器,對著電視畫面模擬的日常生活常見火災場景,進行滅火操作體驗。”渾江區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劉根賢說,通過模擬體驗,既讓居民了解常見火災隱患的種類,又學習了消防安全知識和不同類型火災的撲救技巧。 現在,黨建聯盟成員由成立之初的13家,發展到現在200余家,推動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由“單打獨斗”變為“齊抓共管”。 “江北街道‘黨建聯盟’的成立和不斷推進,強化了駐街單位‘一家人’和‘一家親’的理念,實現了城市基層黨建、行業黨建、高校黨建的有機融合。”江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凈芳說,街道開展的“紅色物業”“紅色樓院”“黨員中心戶”的活動,更是將黨組織的政治引領核心作用與強化城市社區基層治理進行了深度融合,將黨建工作融入到物業、業委會、樓院等各個環節,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的全覆蓋。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要掛心頭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在北安社區,提起社區主任李志杰,居民們都豎起大拇指,“李書記真是個厲害人!” 當了23年社區主任的李志杰,始終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做居民貼心人。學法律的她有著豐富的調解經驗,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李志杰人民調解工作室”目前在渾江區所有的社區中僅此一家。“百姓急的事我就急,百姓緩的事我就緩。百姓有掰不開鑷子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來找我尋求幫助。”李志杰說,一些老年人不方便和兒女交流的事,都和我說,真正把我當成了知心人。社區居民揭玉琴有兩女兒一個兒子,名下有一套房產想直接過戶給孫子。李志杰把揭玉琴的兒女都找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勸他們寫下了“放棄書”,完成了揭玉琴的心愿。 “黨建聯盟體現的是轄區單位共筑共建,在青山社區發出號召后,我們和典亮律師事務所、長白山律師事務所一起在廣澤蘭亭二期對面那里播灑汗水,種下希望。”“石頭垃圾‘和諧’相處,蔬菜雜草肆意生長。”廣澤蘭亭二期對面的環境,一直以來成為老大難問題。為了改變這里的面貌,不久前,青山湖社區主任于慧君組織街道、社區工作人員與駐街三家律師機構和企業來到這里,清理石頭垃圾雜草等,并在這里栽下一片樹林,命名為“律師林”。挺拔的樹木凝結著街道、社區與律師機構團結共建的信心和決心。白山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趙月華表示,今后三家律師機構將共同承擔起“律師林”的管護工作,讓那里的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宋玉俊退休前,連續多年被單位評為“文明職工”稱號。退休后,她當上了山水人家小區業委會主任,成了社區不掙工資的編外委員。“2017至2020年,我共計劃完成6個項目,實際完成5個項目,下面我就未完成的項目作檢討……”在一次業主委員會上,宋玉俊作了說明。原來,她向居民承諾完成物業費下調、安裝監控、實施半封閉管理、安路燈、安燃氣、修路等工作,其中修路一項因種種原因,沒能如期完成,而深深自責。 民心就是風向標 三工地社區一樓辦事大廳里,社區委員李秀波正在為居民服務。2019年,作為黨建聯盟共建及包保單位——市紀委投入300余萬元對板石公司物業老樓進行重新改造,打造現代化的辦公場所。社區由原來面積不足200平方米,辦公地點設在江北街道里,到現在獨立辦公,面積達到1300多平方米。“原來的辦公室夏天熱、冬天冷,兩三個人用一張桌子,現在辦公桌椅、電腦都是全新的。”李秀波說。 三工地社區文化活動室里職工書屋、活動室、乒乓球室一應俱全。黨建聯盟活動室,入黨誓詞掛在最明顯的位置,黨徽形狀的吸頂燈格外引人注目;愛心超市里,困難職工可以在這免費領取生活物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80平方米的智能觸摸會議一體機格外顯眼;文養餐廳窗明幾凈、溫馨整潔;會議室桌椅排列整齊…… 今年71歲的田學忠是江北社區隆盛園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以前的社區在庫倉溝里面,沒有辦公場所,主任在自己家辦公。”后來搬到租的房子不足90平方米,卻擠了40多人一起辦公。那時,一開社區大門就是辦公桌,特別擁擠,我們老百姓想反映情況,需要請工作人員出來到門口。那時要是開展黨員活動,需要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到門外,騰出地方來,才能開會。“搬到現在的辦公地點寬敞多了,心里也透亮,辦事大廳及各辦公室都有門牌,一目了然。”田學忠說,現在100多名黨員來社區開會也不用犯愁了。社區還排列出時間表,每天下午,各個合唱團、秧歌隊井然有序來到社區開展活動。 “那時候別說活動室,連辦公場所都捉襟見肘,只有一扇窗戶還打不開,上廁所都要去北山公園,如今,我們的辦公環境得到了徹底改觀。”江北社區副書記楊穎說,用今非昔比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