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是一種傳統文化,是愉悅身心、休閑養性、凈化心靈、益智保德的休閑娛樂活動。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進步,人們的垂釣觀也在發生不斷變化,不僅把垂釣視為休閑娛樂,同時還與聯誼、祛病和抗衰老等聯系在一起了。 垂釣之樂,自古有之。莊綽在《雞肋編》中寫道:“釣絲之半,系以荻梗,為之浮子。視其沒,則知魚之中鉤。韓退之釣魚詩云:‘羽沒知食駛’,則唐世蓋浮以羽也”。陸游在晚年的《梅花》詩中也曾吟詠道:“五十年間萬事非,放翁依舊掩柴扉;相從不厭閑風月,只有梅花與釣磯”。 當置身溪邊林旁,委身岸邊一坐,面對一泓池水,專注拋桿,凝神水面;那種眼觀碧波瀲滟、氣定神閑、悠然自樂之態油然而得,豈不快哉!“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后,紅塵與喧囂,疲憊與煩惱,早已沉浸在靜靜的期待之中了。每臨這一境界,便會意念專一、安然入寂、神形合一、動靜兼修,凝神忘身,雜念全無。當魚兒吞食,信手揚竿,手感沉重,此時定是喜出望外,欣喜滿足,得意之態,溢于言表。正所謂“釣翁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間也。”從而享受到一般人難以體驗到的人生樂趣,題有清代王士楨的《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的美妙境界入心入神亦入懷矣。試想,當工作之余,周末閑暇,負釣竿、攜笭箵,與二三友相偕郊外,或坐在湖邊,或蹲在塘畔,面對清波,靜等漂動,那該是多么閑適愜意啊。 從來垂釣有學問,四季揮桿釣不同。筆者雖然不是釣客,但是,經常與垂釣愛好者交流,處觥籌交錯之間,共香茗品味之際,久而久之,自然對垂釣略知一二:“陽春三月桃花開,產卵魚兒蹦上來。盛夏來臨麥子黃,抓緊時機釣魚忙。金秋八月桂花香,正是釣魚好時光。冬季當午太陽照,背風向陽把魚釣。”垂釣的位置也有說道:“進水口,橋墩旁,褲衩襠處有魚藏。喂魚臺、魚兒多,在此下鉤準收獲。寬釣窄、窄釣寬,不寬不窄釣中間。增氧機旁氧氣多,魚兒在此戲窩窩。草多釣窟窿,草少釣隙縫。”釣魚天氣亦有學問:“雨后天乍晴,釣魚準不靈。雨后過兩天,魚兒吃的歡。和風細雨機會好,貪吃的魚兒把鉤咬。魚浮水面嘴吧嗒,不如收竿早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