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生我養我的家鄉,是吉林省城郊一個普通鄉村。雖然不知不覺離開那里20多年了,但是只要看到、聽見或想起家鄉的人和事,心底便會泛起層層感恩的漣漪。鄉親們勤勞淳樸、鄰里互助、鄉風文明。那里留下了我天真無邪和意氣風發。鄉恩的眷顧,師長的教誨,使我得到了三觀的準確定位。 每當清新恰神的春風拂過,天空晴朗湛藍,剛露頭的苣荬菜芽在陽光愛撫下直“蹦”進我和姐姐的竹筐里,摘掉多余部分后洗凈,纏上蔥葉蘸上媽媽做的豆瓣醬,就著剛出鍋的苞米面大餅子進肚,不知比現在珍饈美饌要香上多少倍。我家農活幾乎離不開舅舅和他的車馬,抽時間開墾肥沃的黑土、筑起高高的壟臺,播下全年希望的良種。我們跟著犁在剛合并的壟上走,俗名踩格子,防止風吹開正發芽的種子。這片沃土就是一座不帶蓋的大型加工廠,將產出更多豐饒的果實和甜蜜。 每年"十.一"之后,家鄉一望無際的田野滿眼金黃,五谷豐登。鄉親挑選優質糧食交給國家,有的排到太陽落山才回來。那時雖沒有國慶長假而我們學校放秋收假,做完作業后的我和姐姐匆匆來到自家承包地,撿拾遺落的黃豆粒,積攢成斤后到豆腐坊換豆腐吃。那是計劃經濟時代憑票供應米面油,量少難以溫飽。撿豆雖然較累,但我們卻在田間地頭自由自在成長,充分享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踏實快樂。吃到豆腐后更能體驗到勞動創造價值的自豪和幸福。 兩場大雪過后,氣溫驟降一10℃以下。散養的家畜像怕冷似的活躍起來,它們的糞便一會就成凍塊,幾乎無異味便于收拾。差不多每天和父親先撿一筐糞再回家,然后洗漱吃飯上學。背筐拎鍬撿糞也常成為我作文提供素材,有的被語文老師評為"范文”在全班講解。進臘月后,你幫我我幫你,熱火朝天地開始淘米、蒸粘豆包、殺年豬。全年最重要的、隆重的春節及團圓的元宵節過后,鄉親們沒有貓冬的習慣,發揮近郊優勢,有的用雞蛋換米面;有的提早開始備春耕;有的每天進城做小買賣。 黨的十八大春風拂過我家鄉,那里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泥草房全部改造完成,家家免費安上24小時供給、經檢測合格的自來水,全部過上小康生活。數十條柏油路把家鄉與市區聯在一起。那片原先承包地上已建成政府機關大樓,北側及東側是習總書記曾來視察過的著名央企在吉林省基地,并被其譽為"中國裝備制造業亮麗明片”,周邊配套企業星羅棋布,進而家鄉青壯年就業問題解決了。鄉親們老有所醫老有所養。幸運的春風拂過我家鄉,近40年來,身邊的農家子弟有的成為公安干警;有的成為人民教師;有的成為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鄉親們幫我湊足學費,穿著舅媽納的千層底鞋,才使我躊躇滿志地踏上求學之路,并由農家撿糞娃成長為副高級工程師。 放眼全國,吉林省是我的家鄉,最近在吉林省博物館展出的“壯闊七十年,奮進新時代"吉林省成就展,參觀后使人心振奮,將進一步凝聚全省人民及在外游子的共識,激發為家鄉做貢獻熱情,發揮各自優勢,拂著新時代的春風,共筑吉林早日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