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熱難擋,吃個西瓜透心涼。 盛夏季節,走進洮南市黑水鎮,隨處可見的西瓜攤,西瓜早已與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歷史悠久負盛名 西瓜產業是黑水鎮發展的特色產業,也是支柱產業。黑水鎮由于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397.3毫米,平均日照3005小時,最高氣溫36.6℃,最低氣溫-29℃,晝夜溫差大,獨有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特別有利于西瓜的生長,黑水西瓜是黑水鎮沙質土壤和充足熱量的杰作,由于光溫充足,地下水質優良,使黑水西瓜具有個大、皮薄、沙瓤、爽口的特點。 黑水西瓜歷史悠久,早在百年前便是清朝宮廷貢品,上世紀70年代初曾作為國宴用品進入中南海,贏得“中南海消暑佳品”的美譽。 黑水鎮種植西瓜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據《洮南縣志》記載:1928年當地種植有“三白”、“三結義”、“胎里紅”、“大花翎”等品種。到1939年,黑水西瓜已頗具盛名,出現了種植西瓜的“四大名人”,即五一村的李萬順、郭振桐,新生村的郭福增,黑水村的張純。這四大名人在栽培技術上都有自己的獨特方法,培育的西瓜又大又甜,成為人們訪客送禮的佳品,以及官府、紳士人家消暑解熱、賞月開心、盛會賓朋的上品。 1970年,黑水鎮內開始大面積種植西瓜。1982年,從廣東省湛江地區引進新品種“新澄一號”。1983年,黑水鎮涌現了許多靠西瓜發家的大戶,以及新一代西瓜名人,如“西瓜大王”郭寶山、“土技術員”孫德林等。他們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地膜覆蓋等栽培新技術,促成了黑水西瓜的早產、豐產和優質。1984年,在全省西瓜鑒定會上,黑水西瓜壓倒群芳,一舉奪魁。2000年,黑水西瓜榮獲“北京國際農業食品博覽會”金獎。2001年,榮獲“長春農博會”金獎,現在暢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歡迎。 產銷兩旺特色強 近年來,黑水鎮黨委、鎮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在科學選種、科學種田方面狠下功夫,不僅先后引進“頂心紅”、“雙心紅”、“透心紅”、“十八天紅”、“北京早花”、“臺灣蜜寶”、“新紅寶”、“特大新紅寶”、“新澄一號”、“美國金鐘冠龍”、“汴梁一號”“京新地雷”、“糖老大”、“無籽瓜”等新品種,而且采取典型帶動等方法,廣發推廣普及了“小拱膜雙膜覆蓋”等先進種植技術。“黑水西瓜”已成為國內響當當的知名品牌,其產品不僅遠銷北京、上海、廣州、山東、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而且還直接拉動了農民經濟收入增長,加快了發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為解決黑水西瓜交易無市場的問題,2003年5月,黑水鎮依托地方特色,通過招商引資,由個人投資300萬元,在黑水鎮東部建成占地3萬平方米的西瓜交易批發市場一處,市場集吃、住、交易于一體,成為各地瓜商的經營之家。市場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西瓜產業的發展,西瓜種植面積逐年增多,而且也極大地帶動了周邊鄉鎮和縣市西瓜產業的發展。每到西瓜銷售旺季,全國各地瓜商云集與此,進行交易,并涌現出一大批西瓜經紀人、西瓜合作社,黑水西瓜批發市場年交易西瓜3億多斤,交易額達1億多元,黑水西瓜現已遠銷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地。 2006年,黑水鎮成立了洮南市黑水鎮西瓜產業協會,會長張春利創辦的春雨西瓜合作社,并于2012年被評為“吉林省服務三農最佳信譽單位”,2014年被評為“農業科技示范單位”。在鎮黨委、鎮政府和西瓜產業協會的帶領下,黑水西瓜的種植、生產、經營、銷售逐漸走向正規化、規模化、產業化,形成了產銷一條龍。 為不斷做強特色產業,黑水鎮積極推進西瓜特色產業發展、健全產業鏈條。建設有機西瓜實驗基地。配套建設抗旱井、潛水泵、膜下滴灌管帶等基礎設施,開展本地品種審定工作。推廣有機西瓜展示基地。加強科技培訓,激發廣大農戶種植有機西瓜積極性,積極推廣有機西瓜種植面積。 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引導產業向合作經營方向轉化,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組建電子商務隊伍,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與外界接軌,展示、推銷黑水有機西瓜,使有形市場銷售與無形市場網絡訂購相結合,提高有機西瓜的銷售數量。 黑水西瓜見證了黑水古遠而深厚的飲食文化和古樸而滄桑的歷史。玉帶般洮兒河,蜿蜒懷抱著這方熱土,黑水鎮黨委、鎮政府把打造“黑水西瓜”品牌作為拉動當地經濟的動力引擎,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迎接四面八方的來客,新時期下,黑水西瓜當“瓜”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