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守著黑土不愁糧”的連年高產,到地力逐年下降的“黑土之殤”,面對黑土地保護這一課題,我縣作為農業大縣將思考轉化為行動,推行保護性耕作的“梨樹實踐”,守護好寶貴的黑土。 東北黑土地在中國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退化黑土地的保護與利用刻不容緩。為此,2007年,我縣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多家科研院所開展廣泛的院地合作,立足“保護培育黑土地,高產高效可持續”的目標,開啟了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研究、示范、推廣。 經過10多年的探索實踐,一項新的耕作制度在我縣誕生,其核心內容是“秸稈覆蓋、條帶休耕”,即在玉米收獲后,將秸稈全部還田并覆蓋在地表,將耕作次數減少到最少,從而達到保墑蓄水、培肥土壤、減少侵蝕、改善土壤生物性狀、穩產高產的效果。這種耕作制度不僅解決了東北黑土區的土壤退化問題,還緩解了秸稈焚燒以及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是東北黑土地保護中一種比較簡單經濟有效的耕作方式。 在此基礎上,我縣形成了遏制黑土地退化的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并成功研發出與之配套的中國第一臺集成式免耕播種機,率先實現了“三化”,即秸稈全覆蓋技術“國產化”、免耕播種機具“中國化”、耕作技術推廣“系統化”。 從梨樹鎮高家村一塊200多畝的“秸稈全覆蓋”試驗田起步,到如今全縣秸稈全覆蓋耕作推廣面積達285萬畝,占全縣玉米耕種面積89%,實現了適宜地塊全覆蓋。在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的道路上,梨樹從未止步。為了比較和展示不同耕作和種植模式下秸稈還田的效果,探索適合同類地區的秸稈還田措施,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打造了十種不同種植模式的展示基地,通過更加直觀的效果對比,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保護性耕作模式,為推進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實現東北糧食主產區持續穩產、高產提供“梨樹方案”。 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縣,我縣主動加強與科研院所和相關部門的合作,發展黑土地經濟。從2016年開始,承接了連續三年每年投資3150萬元的黑土地保護項目、每年投資近千萬元的中國農大科研項目、投資1000萬元的玉米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等,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所、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大北農集團、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等簽訂合作協議,多個產業項目相繼落地。 黑土地保護不能停留在試驗田、止步于學術論文,而要“走出去、喊出去”,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為此,在第五屆“梨樹黑土地論壇”上,由梨樹縣人民政府投資、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黑土地現代農業研究院主持設計的中國黑土地博物館,第一次揭開“面紗”,通過展示黑土地的演變過程,引發全社會對黑土地保護的思考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