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白山市江源區始終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通過運用“1234”發展模式實現多點發力,全面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穩步提升。 一紙良方擴源發展,整體聯動富民興業 江源區采取“憑構建提升組織力、靠集體促進發展力”的抱團取暖思路,創新謀劃實施“區域化聯建”工程,引導各村發掘自身優勢資源,整合閑置土地、項目資金等要素,打破行政村界限,以“村村聯建”的方式共同建設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實現不同村間資源共享、利益共贏。 同時,借助企業穩定的資金鏈和技術優勢,瞄準社區成熟規范的服務平臺和龐大消費群體,培育“村企聯建”“村社聯建”等多元聯建載體,拓寬發展路徑,提升集體經濟發展力。通過實施區域化聯建工程,共助力7個村填補集體經濟空白,新培育聯建集體經濟項目14個,20余個村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實現帶動70%的村躍步10萬元經濟目標。 雙管齊下提質增收,用好政策領富帶富 積極向上申報中央省級扶持資金,對標經濟薄弱、特色鮮明等申報條件,按照鎮(街)推選、區級考察的方式逐一分析研判,科學選取扶持村22個,爭取資金1100萬元。建立健全四級資金使用審批流程,采取“區級領導+工作專班”“實地查看+座談調研”“問題清單+專項推進”督導方式,對項目建設情況、資金收支情況進行審計、檢查、監督和問效,推動中央省級扶持資金投產達效。 全面推行“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在確立37個省、市合作社示范村基礎上,按照“一核統攬統籌、N企黨建聯盟、百鎮資源整合、千社差異發展、萬戶共同富裕”的整體思路,指導鎮(街)分別打造鎮級和村級示范合作社18個,著力發揮政策優勢,實現“產業帶富”的良好局面。 三輪驅動強化動力,健全體系凝聚合力 聚力構建大長白山鄉村振興組織體系,抽調29名鄉科級領導干部和66名業務骨干組建產業振興等4個工作專班和19個攻堅組,建立專班化、項目化運作機制,明確各方職責任務,配套實施議事規則,推動產業項目快速發展。 建立健全鎮(街)黨(工)委書記、村書記和第一書記“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體系,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出臺規范管理細則,明確“6個100%”職責任務,促進各級書記在解難題、抓項目、促發展上合力攻堅。 會同相關部門建立督導體系,組建2個區鄉村振興調研指導組,細化明確6方面職責任務,按月謀劃設計督導重點,采取“四不兩直”方式,深入鄉村基層一線和各工作專班及攻堅組,摸清工作推進落實情況,找準存在問題,督促指導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 四路并進賦能提升,多措并舉固本強基 結合“五星級”鄉村黨組織創建,實施“集體經濟發展消薄”計劃,成立督導組實地踏查項目發展和村集體收益情況,在全區范圍內按月通報村集體經濟收入,對發展緩慢滯后的村進行“提級包保”。 推行“賽馬”考、比、問機制,組織鎮(街)黨(工)委書記、大長白山鄉村振興組織體系各專班組長、村書記、第一書記等開展“賽馬”考評,采取上臺述職、現場講解、項目踏查、多方評分的方式全面考核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激發干事創業活力。實施“頭雁領航雛雁豐羽”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實地授課、現場觀摩、經驗分享等方式輪訓550余人次,著力提升村書記和第一書記致富發展能力。 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工作,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低于10萬元的村列為“軟弱渙散”整頓對象,落實“四個一”整頓措施,建立包保臺賬,明確整改時限,推動晉位達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