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貧困縣,近年來,長嶺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緊盯目標、精準發力、盡銳出戰,如期實現摘帽目標。在此基礎上,更是全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開展“千村示范”創建,積極推動產業富民建設,強力推進鄉村振興。 “雖然已經脫貧了,但對我們的幫扶到現在也沒斷過,這不,要過節了,粽子早給我們送來了。”端午節前,流水鎮愛國村的王大媽指著桌子上的水果和粽子告訴記者。 摘掉省級貧困縣的帽子后,長嶺縣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統籌實施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過渡期銜接政策37項,保持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政策總體穩定,共為6.5萬人次報銷醫療費用9300萬元,做到了應報盡報;落實教育資助補助270萬元,保證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零輟學”;為11607名脫貧人口發放低保金3220萬元,落實臨時救助政策1885人次313萬元,做到應助盡助,確保群眾不返貧不致貧。 為防止返貧現象出現,在232個村設置防返貧監測網格員,選聘256名脫貧人口擔任防返貧排查員,與鄉村干部、駐村工作隊、縣直行業部門共同組建防返貧排查、篩查網絡,聚焦脫貧不穩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困難戶“三個重點”,持續關注其收支、住房等情況變化。通過戶申報、村提名、鄉審核、縣確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群監測機制高效運轉,2021年新識別脫貧不穩定戶38戶91人,邊緣人口82戶205人,突發困難戶7戶19人。 對脫貧不穩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困難戶,全部落實“一戶一策”,精準制定就業、低保兜底等幫扶措施。持續開展“一推動三幫扶”活動,落實鄉村振興大包保。3135名包保干部進行3輪次遍訪群眾活動,集中開展清雪保糧、政策宣講、扶危濟困等活動。設立8個扶貧車間,吸納脫貧群眾就業;利用扶貧產業收益設置鄉村服務崗6645個,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堅持產業富民,投入整合資金2.4億元,與中糧集團實施合作養殖及屠宰加工項目,連續20年每年收益2395萬元。建設83兆瓦光伏扶貧項目,連續20年每年收益605萬元。為盤古中草藥等合作社發放量化資金4282萬元,連續15年每年收益433萬元。全縣扶貧產業統籌收益實現3433萬元,帶動脫貧人口、邊緣人口穩定增收。 利用農戶庭院面積大的優勢,設立庭院經濟補助政策,鼓勵農民種植特色作物10.75萬畝,帶動戶年均增收1500元。圍繞“千萬頭肉牛工程”,發放肉牛貸款2.46億元,保險肉牛9258頭,全縣肉牛發展到16萬頭,比去年增加2萬頭,促進群眾多渠道增收。 扎實推動農村“三資”清理,已累計收回各類資源9萬公頃,村均增加集體收入20萬元。強力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省級15個,市級17個),在40個村成立種植、養殖、農機合作社40個。今年將全面消除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明年將消除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195個。目前,全縣收入超過50萬元以上的村24個。 在強村富民的基礎上,扎實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縣《“十四五”規劃》和《鄉村振興規劃》框架內,立足現有實際、保留特色風貌,科學謀劃村莊空間和產業布局,已編制完成27個實用性《村莊規劃》,科學劃分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建設空間,實現“多規合一”,為鄉村振興提供科學遵循。推動總投資8.1億元、涉及10個鄉鎮、58個自然屯的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建設,深入推進27個“千村示范”村建設,深入開展“六清”行動,全力打造產業興、村莊美、村民富的美好鄉村。 |